2008/09/23

做而劣則教

英文裡有句很貶低老師的俗話:"If you can't do, teach." 乍聽很刺耳,仔細想一想還挺有道理的:

(1)同樣一個專業,做的人薪水多,教的人薪水少。能做當然做,不教。
(2)做出來的事馬上就收到有形的成效,教出來的人還沒進入職場,一下子還看不出來,也很難判定是不是當初教得好的功勞,是無形的成效。做件立竿見影的事,人人有成就感;做得不好,沒有成就感的人大概就去找別的做。既然已經學了這個,不如就教教看。
(3)很多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要顧及的東西比想像中多,左支右絀,焦頭爛額。懶得去做,不如來耍耍嘴皮子。很多老師一上課就是唸課本,太簡單了。

當然我並不想認同這個說法。最好的老師必定也是自己做得很好的人,不然他怎麼教人家?信口開河遲早會被抓到。(不過看看那些台灣股市分析師,好像社會大眾對唬爛沒什麼抵抗力。)但想到費曼說,教學是他靈感的來源;我未嘗不是因為實在不喜歡一天到晚重覆差不多、讓頭腦石化的實驗,成功率也不高,常常垂頭喪氣地半夜走回家,才發現原來我的個性更適合千變萬化、自由揮灑、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體會出無窮靈感的教學。

※其實教學生和做實驗的成功率差不多。大部份的學生聽一聽就當耳邊風忘了,但少數那幾個被你改變一輩子的人,一如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成果,正是一生中值得回顧的成就。

老實說,學術界也廣泛認為研究進行不順利,沒有經費、閒閒沒事的教授才會淪落到多教幾門課。最近經濟不好,政府的研究經費短缺,教授們拼了命做研究、發文章,就怕沒經費,因為申請經費的成功率很低。相對地,他們就更沒有心思花在教學上了。我當然不滿於現況,但是相比之下,全力往教學走的我反能更容易冒出頭來。有時候我也想大概是以前的人教得太好,鼓勵太多人來做研究了,造成現在僧多粥少。現在正好經費與人才、供需重新平衡一下。

嗯,根本是地球上的人太多,資源撐不下去了。這時候還要努力讓大家更健康長命嗎?這個議題很大、很有趣,以後再談。

上次聽一個同事說,做科學就是要不斷延伸知識的領域,研究出新的知識,所以唸研究所只能做研究,名符其實。不過新的知識也需要傳給下一代的人接手,好的教學才能盡到傳承的責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人才接棒。而現在的科學愈走愈深,與社會大眾也愈來愈脫節,徒增不必要的誤解與爭議。我們還是需要大量的優良人才投入科學教育。像每幾年就回鍋再炒熱的宗教與演化論,都顯示出科學教育不夠普及,尤其是生命科學。當然問題沒這麼簡單-宗教在許多國家紮根極深,已經是維繫社會安全的根基了。

有次開會我還聽過另一個看法,就是學生遲早會自己啟蒙,不必費心去引導。聽了這話後我頗火大,多少人材就這樣灑種在那裡等著他自己長成大樹,乾掉的有多少?被風吹到不毛地的有多少?你不澆(教)並不代表別人也不必澆呢!我每每想起自己的過去,都常感嘆一個好的、關心自己的老師對我人生巨大的影響。幸好我的指導教授不是你,哈哈。

不過這樣也好,在大學裡不喜歡教書的人就專心做研究,喜歡教的人全職教,你不要的我通通揀回來提煉加工。根據經濟學的自由貿易法則,比起清一色被教書拖累的研究者,研究者與教學者分工合作的總產量絕對會更高。就不知道專司研究者會不會被缺乏靈感所苦了。或許,只有費曼等級的大師才這麼重視靈感吧。

※我認為頂尖的教學型教授還是要做一點研究,原因以後再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