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3

中段出名師

大四的時候,系上有個好心的教授跑來借課演講,給我們一點選擇畢業後人生道路的忠告。他有句話讓我一輩子難忘,現在分享給大家。他說:

「如果一個班上的同學依成績高低分成三段,最好的研究者會出在前段,最好的老師會出在中段,而錢賺得最多的會出在後段。」

會唸書的人做研究非常適合。除了看文章吸收得快,他們通常都有自習的自信與習慣,養成比較內向的個性。內向的人忍受得住深夜實驗室裡的寂寞,才有毅力堅持到底。天才、怪胎們雖然常常讓人羨慕,真正在社會上卻是被大多數「正常」的人排擠、欺負的。讓他們陶醉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自由發揮,一伸手拿張紙開始演算,一有靈感衝回實驗室,這樣追尋知識的舞台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成績差的三分之一也很適合賺大錢。從小心裡受到成績好的同學壓抑,他們長大後特別想要在某些方面「贏回來」,往往用身邊最常見到的金錢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此外,成績在後段的人不唸書,把同樣時間拿來學交際、學社會經驗,三教九流見識得多,身段柔軟,不必講太多風骨、原則的廢話,做起生意來更加得心應手。再說成績不理想,畢業後也比較難找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不如自己創業。以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架構,經商的收入的確是最高。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究竟好不好呢?呵呵,大概可以寫幾本書了。

那為什麼最好的老師出在中段呢?當時大四的我一點頭緒也沒有,直到最近幾年,自己決定往教學走,才逐漸有所領悟。原因很簡單。第一,太聰明的人沒有耐心停下來教太笨的。我以前有個很強的教授一天到晚上課就說「這個很簡單,很簡單」,稀哩嘩啦就帶過去了。程度不太好學生完全跟不上,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笨。所以這些前段生之中雖然有人實在很愛教,卻不見得讓大家都懂,教學評薦的時候就吃虧了。(除非他們去教世界一流英才,那又是如魚得水,諾貝爾獎一脈相傳了!)相反地,不愛唸書的人根本無料可教,再說教書的薪水很少,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後來又回來教書的公司老闆多是事業有成,再依自己的興趣再回頭去教人做生意,搞不好再撈一筆。

於是,中段的學生最能體會上下兩極的心情,上課的內容最有可能讓大家聽懂,便責無旁貸地成為最好的老師了。

現在回想起來,研究所以前的我一直跑在前面,有一股臭臭的傲氣在嘴邊,果然是教學成果平平,雖然我一向好為人師,卻沒有幾個人說我會教書。唸研究所的時候,拿的那些課大多是靠背的硬功,我從工程轉來,基礎薄弱又不愛背,只有一門計算和兩門向全系做報告的課合胃口。平均一下,我的成績變成中段的學生,再說我唸研究所的進度緩慢,簡直和後段班沒兩樣。果然,現在我很能體會學生的心情;我嘴邊的傲氣早已化作誠意,每每想著我當年多麼孤立無援,這次換我來教,可不能再讓你這麼可憐。轉眼間,同事與學生對我教學的好評有如黃河潰堤,一發不可收拾,哈哈。

讓我這個中段的來當老師,在課堂上把那些只有怪胎才能記住的旁枝末節取代為淺顯易懂、終身受用的總綱概念;再私下鼓勵怪胎去深造,做研究造福人類,豈不美哉?

中段出來的老師,很好,很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