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公務員研究(51)兼職術語-領、行、錄、平、守
(篇名暫定51,以後再改。)
現代人履歷表上常有身兼數職的情形,尤其是政客-掛名某某董事、某某委員、某某理事長的情況很多,一個個看起來經驗豐富,吃苦耐勞。我常懷疑這些組織是不是就只有他一個會員。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蜀漢也有不少身兼數職的官員。那時候沒有選舉,不需要用這一套騙選票;況且任務都是上面派下來的;大概是益州疲蔽,危急存亡之秋,只好把幾個強人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不知道能不能連兼職的薪水也一起領。當時一個官員上任叫「為」(如「為」某郡太守、「為」牙門將),而兼職的動詞則有五種之多:「領」、「行」、「錄」、「平」、「守」。
(1)領
「領」是統率、受取,在這裡就是「領取」另外一份官職。史書上很常見的情況是有軍銜在身的武官(如某某將軍)兼「領」一個地方首長的官職。《三國志.蜀書》加上裴松之注一共有六十七處「領某州牧」、「領某州刺史」、「領某郡太守」。「領」其他各職的敘述加起來才不到二十處,最多的是五次「領司隸校尉」(地方的刺史就叫刺史,首都地區的刺史就是司隸校尉。)如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時用的頭銜是「左將軍劉備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
值得玩味的是,這個「領」常常是「遙領」。上面的例子裡劉備的豫州早就給曹操拿去了,但劉備還是領豫州牧過個乾癮。蜀漢封王、封侯大多封在敵國境內,就是這個「遙領」的阿Q精神的發揚光大,宣示一下主權。
當年小弟在台灣上學時,本國地理學全了中國大陸,連蒙古都學。蓋因中華民國憲法的疆土包含全中國乃及蒙古,國民黨「遙領」中國大陸與蒙古也。
(2)行
「行」有「動、實施」的意思。諸葛亮上表提到先帝劉備,叫他「大行皇帝」,說劉備一生從東北賣草鞋到西南做皇帝,追著打人又給人追著打,一直在行動。而在兼職術語中,「行」有兩個用法。第一個用法在諸葛亮奏免李嚴的上書中大量出現:
-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
-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
-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
-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
-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
-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
-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
-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
-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
-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
-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
-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
-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
-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
監軍、護軍、典軍、參軍都是軍職,好比今天的師長、團長。很明顯,所有的「行」都冠在軍職上面。要注意的是軍職有別於將軍銜揚武將軍、征南將軍、偏將軍等。將軍銜是跟著一個人走的,好比今日的軍階「中將」、「少將」等;而軍職是因為戰爭而臨時授與的。因此,以一個固定的將軍銜來擔任一個臨時的軍職,動身出征,行軍在外,叫「行」。用近代的例子,就是隆美爾元帥「行」非州軍團軍團長。
「行」還有第二個用法,不一定和軍職、出征有關。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後「行丞相事」。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劉備入蜀時,劉璋和劉備感情好,彼此推舉升官。劉璋表奏左將軍劉備「行」大司馬,劉備表奏振威將軍劉璋「行」鎮西大將軍。很明顯這裡的「行」是指由低位者「暫行」高位者的職權。在今天,某司長因為貪汙被抓去關了,由一名處長暫代空缺的司長,就可以說是這個處長「行司長(事)」。
(3)錄
接下來要介紹的三個名詞「錄」、「平」、「守」有密切的關係。「錄」是採納、採取,而且往往由眾多選擇之間挑出來比較好的。考生希望給考官「錄取」;畢業了以後希望給面試官「錄用」;上班後表現要給上級「記錄」;混出頭了、出名了,一堆廢話還給希望給編進一本「語錄」。
《三國志.蜀書》和裴注中給了「錄」一個固定而且特殊的用法:
-丞相諸葛亮錄尚書事
-大將軍蔣琬錄尚書事
-大將軍費禕錄尚書事
「尚書事」就是國家行政的事,在「尚書臺」辦理。尚書臺原本只是九卿裡「少府」手下的機構,到了漢末已經發展成國家的行政中樞,相當於現今的行政院、國務院。尚書令是尚書臺的長官。《後漢書》記載尚書令一般秩等「千石」,地位不高。即使尚書令已經擴權成行政院院長、國務院總理,比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集法政軍大權於一身的丞相、大將軍還是差了一截。所以由丞相、大將軍來兼管尚書臺的事就稱「錄」。用今日的話說,就是總統「錄」行政院院長,黨和國家領導人「錄」國務院總理。獨裁到了天上。
(4)平
「平」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知道了「錄」是由上往下的兼管,我們可以先大膽假設,「平」應該是對等職位的兼職。的確,在《三國志.蜀書》和裴注中,「平」也有一個固定而且特殊的用法,那就是讓位次於丞相與大將軍的第二流將軍們「平」尚書(臺)事:
-衛將軍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
-鎮南大將軍馬忠「平」尚書事
鎮南大將軍、輔國大將軍是蜀漢末期新發明的頭銜,秩等不可考,但行之有年的衛將軍可以。《後漢書》注中記載衛將軍的等級略低於九卿。九卿的秩等是「中二千石」,所以衛將軍若不是「中二千石」排在最後,就是低一級的「二千石」。前面提過,尚書臺的首長尚書令秩等只有「千石」,經過擴權,那尚書令大約就和衛將軍、某某大將軍差不多大了。
有趣的是,姜維在247年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一起主政管尚書事。這下子《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麻煩了,衛將軍姜維兼管尚書事要用「平」,大將軍費禕兼管尚書事要用「錄」。怎麼辦呢?最後陳壽寫下「(姜維)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姜維沾了費大將軍的光,「錄」尚書事,儘管他還不配。
以高級軍官「平尚書事」也出現在近代的台灣。參謀總長一級上將郝伯村、空軍總司令一級上將唐飛都當過行政院院長,當時引起不少民間抗議。不過郝、唐二人很有骨氣,都主動辭去了一級上將的終身榮譽,不必來個一級上將「平行政院長」了。
(5)守
「守」有「防衛、保持」的意思。如郡「太守」要負責保衛一郡的領土。在《三國志.蜀書》和裴注裡,「守」也可以當作兼職的術語,並且有兩個特殊的用法。
第一個用法是「侍中」守「尚書令」。
-侍中董厥守尚書令
-侍中董允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
-尚書令呂乂卒,侍中陳祗守尚書令
-侍中樊建守中書令
侍中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負責評論勸導眾事,解答應對問題。侍中算得上是近臣中的高官,秩「比兩千石」,只比地方大員州牧、太守的「二千石」小一點。「尚書臺」後世改名「中書臺」,樊建在他處記載為尚書令,所以這裡的「守中書令」應是「守尚書令」的筆誤。
第二個「守」的用法是把一個府吏派出去充當一個地方首長。
-奮武將軍公孫瓚表劉備為別部司馬…試守平原令
-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以荊州從事守耒陽令
劉備身為奮武將軍的幕僚,龐統身為荊州牧的幕僚,都可以外派當一大縣之令。(大縣的首長叫「縣令」,中縣、小縣的首長叫「縣長」。)所以「守」在這裡有「幕僚外派作地方首長,守衛疆土」的意思。
網路上常讀到一種假設:因為秩等「比二千石」的侍中可以「守」秩等「千石」的尚書令,所以「守」的意思是「大官兼任小官」。但這個說法有三個問題。第一,雜號將軍的秩等約是「二千石」,根據《後漢書》,手下最大的司馬只能「六百石」;州牧的秩等也是「二千石」,手下最大的幕僚也只能「六百石」。把秩等「六百石」的親近拿去守「千石」秩等的縣令,以低守高,與假設明顯矛盾。第二,尚書令的地位頗高,連衛將軍這種和九卿差不多的大臣也只能「平」尚書事;而侍中要歸九卿中的少府管轄,官位只會小於、而絕不會大於衛將軍,兼任尚書令不可能是大官兼任小官。第三,如果「守」是用來表示大官兼任小官,那為什麼沒有丞相諸葛亮、大將軍蔣琬、大將軍費禕「守尚書令」呢?
所以「守」應該不是大官兼任小官。小弟回到《三國志》,重讀費禕、姜維、諸葛瞻、董厥、董允、陳祗傳等,發現了一個「守」尚書令的原則。蜀漢後期的尚書臺負責人歸納如下:
244-246年:大將軍費禕錄,鎮南大將軍(人在成都)馬忠平,侍中董允守尚書令。董允246年卒。
246-251年:費禕(錄)姜維(平)常年遠駐漢中,呂乂(Yi4)為尚書令。呂乂251年卒。
251-253年:費禕(錄)回成都,侍中陳祗守尚書令。費禕253年卒。
253-258年:陳祇在這段時間的稱呼都是「尚書令」,不見侍中。陳祗258年卒。
258-261年:董厥為尚書令。
261-263年:衛將軍諸葛瞻平,輔國大將軍董厥平,侍中樊建守尚書令。
263年末:諸葛瞻、董厥出征。樊建在劉禪的投降時的頭銜是「尚書令」,不見侍中。
讀者可以發現「侍中守尚書令」恰巧都出現在「錄」、「平」尚書事的重臣剛好在成都的時候。因為錄尚書、平尚書的大臣地位高過、或至少等於尚書令,所以不需要另外任命一個正式尚書令,只要找一個信得過的近臣當候補。相對的,當「錄」、「平」尚書事的重臣死掉了、或常年在外打仗,那就任命正式的尚書令呂乂、董厥等人全權處理。
這樣看來,「守尚書令」可以解釋成「以一個皇帝身邊一個可有可無的內臣,看守著尚書令的這個職位,當錄事或平事的長官們不在了,看守的人就正式掛牌營業」。這個「內臣守外職」的情況和前面親近幕僚劉備、龐統外出「守」縣令的概念也十分類似。最後劉備、龐統也真的當了縣令。劉備表現好,「領」平原相(平原國首長)。龐統諸事不理,被免官,多虧魯肅、諸葛亮大力推薦,才受到重用。
因此嚴格說起來,「守」不能算是兼職,而是候補一個(未來很有可能會空缺的)職位。替補後原本的職位就喪失了。如蔡質《漢儀》記載:「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在職位正式任命之前才叫「守」。這樣看「守」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
「平」、「守」這個兩個兼職術語在諸葛亮和蔣琬時期並沒有出現。諸葛亮錄尚書事時期蜀漢先後有劉巴、李嚴、陳震為正牌尚書令。即使諸葛亮有短暫的時間在成都,這些人都不曾「守尚書令」,大概是因為他們都不是侍中,沒有內臣守外職的名份。(諸葛亮時代中的侍中有廖立、馬良、關興、郭攸之、費禕、董允。)而蔣琬時代則沒有尚書令,大概是蔣琬喜歡自己來,倒是有個李福當副手(尚書僕射)。
綜合以上的兼職研究,現在列出四條結論:
一,兼職必是以內兼外(以外兼內?要造反吶!),地方首長是兼職的熱門選擇(領)。
二,重臣或近臣可以兼管尚書事(錄>平>守)
三,戰爭發生時,將軍授以軍職(行)。
四,下級可以暫行上級職權(行)。
研究完了!
圖51.01蜀漢兼職關係 (點擊圖可放大,800x420)
2010/04/24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很喜歡你寫的這一系列研究!唯有一處有些奇怪。「大行皇帝」不是皇帝去世後取正式諡號前的通用敬稱嗎?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