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9

研究人口也過剩

地球人口過剩,同樣反映在學術界。老師的工作是教學生,只要能教(很多)學生有用的東西,就不是浪費。

做研究就不一樣了。

時下大多數的研究是沒用的。社會科學的研究充斥了用肚臍想也知道的廢話。以前大一的時候發現社會學課本上引用了一則報告:學歷愈高,收入就愈高!學生寫作業,如果要講這樣的一句廢話竟然還要放 reference。上次看網站發現一個交通研究,大車與小車對撞,小車受的損傷較高!(我希望這只是統計,他們不會真的花錢買車來撞吧?)研究教育的就更無聊,常常「發現」父母參與子女教育愈多,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或者父母的社經背景愈高,子女的成績就愈好!據說這還是顯學,有事沒事都來這麼一個發現。

兩個月前看 Nature(我們這一行的頂級期刊)又讓我笑到罵髒話。有人很驚訝地發現登出來的文章愈長,引用的人愈多!竟然還有人為此而驚訝!而他們的意見全部上了 Nature!那篇裡面幾個 PhD 用的理由是五十年前的文章都很短,引用的人還很多。活見鬼咧!那個年代全世界每一年就等這幾個新發現,為以後千千萬萬的研究鋪路,當然引用的人多啊!你要用當時的長文和短文比才知道啊!文章長,裡面的東西多,當然被引用的機會高。

現今教育普及,PhD 多、教授多、做研究的人多,但是沒這麼多好課題讓他們做。真正熱門、有用的東西早就有一狗票的人搶,但只有最強的人搶得到。二線以下,不是大名校、名實驗室,沒有錢買最好的儀器,自然只能做不熱門的東西,才有出好文章、申請經費的希望。其實很多冷題材就算做出來了,也是沒什麼機會被應用、沒什麼人關心的冷知識。因為政府經費很多,這些二線以下的研究室才會想出各種名目來申請一點人人有獎的經費。那麼二線以下的實驗室有多少呢?至少有百分之八十。

好景不常。聽上一代的教授說,在十幾、二十年前,隨便申請什麼都有錢拿。近幾年環境差了,每五個申請者才給一個人錢。研究人才也過剩了。以前當教授很容易,隨便發幾篇文章就可以。現在我們這一行,每十個博士後研究員才一個當上教授,當上教授的平均年齡在三十五歲。(也就是說 PhD 不夠,還要再去博士後研究奮鬥個五年左右。)James Watson 二十五歲做了個 DNA 模型,三十五歲就得諾貝爾獎了。這是 1962 年的事,以今日的要求門檻簡直是作夢。

教授們常說政府現在都不投資研究了。我覺得這個政策大方向是對的!國民教育程度迅速向上提升,高學歷人才數暴增,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實驗室太多,政府的收入根本追不上。但真正可怕的是太多實驗室發的是一百年內也沒有一百人引用的冷文章。要我是政府也少給你們一點經費,讓比較爛的研究計畫拿不到錢。真正有用的研究當然還是給錢,但這些經費早就給大實驗室包了,散戶當然只能吃剩的小錢。

我常回想自己一路發的文章。雖然發的期刊都還不錯,總覺得對人類沒啥貢獻,遠水救不了近火。我 PhD 的研究不算是什麼有用的東西,但因為它很新,有點熱門,就我所知國際上便有四個組競爭,算是我運氣好一點(其實一點也不好,大概別人更差,哈哈)搶先了。我曾想過以後擠進去大實驗室,做很重要的東西,但現下已經有這麼多人擠破頭去做了,我不做別人也會做。做實驗大多是苦功,我也不見得能做得比別人好。不如來做一個能比其他人做得好很多的東西,就是教書啦。

可以想見,當地球資源耗盡,經濟大崩盤的時候(陣痛期已經開始了),沒用的研究也就完全斷流乾涸,連改道都免了。至少那些用肚臍想也知道的廢話研究應該拿不到錢了。

2008/12/17

WebCT 考試

我唸大學的時候還沒有 WebCT,最近為了教書才學著用。簡單地說 WebCT 是網路上的教室空間,老師放各式各樣的教材進去。以前老師上課發講義,後來有了網路,就找個網路空間放講義供學生下載。WebCT 最早就是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公布處,老師就不必再印發講義、作業,貼小考成績。現在的 WebCT 有許多功能,像課程討論板、email,還有一些小雞肋像行事曆、筆記本等等。

WebCT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它的考試功能-學生自己找個時間上 WebCT 考試。WebCT 考試有以下特點:

(1)無人監考。

WebCT 考試只能用在 open-book 的考試。要學生自己有良心不翻書太不切實際了。我覺得理想的考試都應該要 open-book。學生畢業之後出社會,有什麼東西是他們要關在一個小房間裡單獨做的呢?很多資料都要靠自己另外找、另外學,不如在求學階段就教他們這一套。很多知識背起來速度會快很多,但這並不代表在 open-book 考試裡學生就不用背了。考試有時間限制,對課程知識生疏的學生不見得做得完所有的題目。我十分不喜歡生化考試凡事要學生死背的風氣,更惡劣的是考試上常問背了一點用也沒有的雜碎知識。愛因斯坦說「好奇心能在教育體制下存活真是個奇蹟」,責任都在老師身上。

(2)時間彈性,學生只要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始考。

WebCT 考試可以設定時間限制,一旦開始考了,學生只有固定時間作答。也可以不設限制,當成作業一樣,規定期限之前交了就行了。我喜歡讓學生自由選擇時間作答。每個學生選的課都不一樣,有的人這三天忙,有的人突然家裡有事要走。與其不停讓學生延考,不如給你一個星期隨你挑時間。順帶一提,現在不管什麼大學期末考,都有很大的機率會碰到火災警鈴大作,有時還被威脅放炸彈。這些學生自知難逃一死,乾脆想辦法阻止考試。WebCT 考試可以避免學生耍這一招,那些十之八九編出來的延考理由不成立!只要有個安全的 WebCT 系統就行了。

(3)電腦閱卷省下老師不少時間。

WebCT 考試適合用在百人以上的大班級。大班級最可怕的是批改作業、考卷所需的時間。在 WebCT 上簡單的問題電腦會自動評分,長篇大論的答案電腦也會自動找關鍵字。不過長篇的答案還是要老師親自看一下,免得關鍵字都有,卻完全放錯地方。另外傳統的考試學生都是手寫。但因為不是每個學生的字都看得懂,常常造成誤判。現在一律打字,改卷又快又精確。不過很多要讓學生畫圖的題目就不能出了。

(4)傳統的小考在課堂上舉行,現在可以讓他們回家做。老師多一點上課時間。

以前我常覺得一門課只有 36 個小時,要準備的東西很多,後來才發現每一節課的東西都可以分成兩、三節課講。有經驗的教授都說一節 50 分鐘的課大概只能用 20 張 power point。我的風格是圖大字大,每張最多放兩、三個概念,所以一節課要用 40 張左右,這樣就有學生反映我教得太快了。在台上教書是為了大部份的學生,教太多他們就頭昏腦脹,跟不上進度,還不如把時間花在復習,講一些有用的例子提起學生的興趣。額外的有用知識就寫在講義裡、出在作業裡,要學生自己練習。考試就只考上課講的簡單東西-光這樣學生就夠東倒西歪的了。

(5)不必再印一疊疊考卷,節約紙張。

(6)老師就算出遠門也可以改考卷。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作弊問題。雖然說 open-book 能有效減少學生求外援的動機(自己翻書就有標準答案),他們還是可以請槍手來考,或者好幾個人一起考,彼此觀摩。這的確是防不了的。不過考試的題目可以出得活一點,盡量不要用很容易抄答案的題型(選擇、是非,幾個字的答案等),題目也要難一點,聽別人亂猜還不如自己看講義來得有把握。

因為改長篇大論很浪費時間,在大班級裡題目的數量就要減低,不能每個概念都照顧到。因為學生作弊的手段更多,或許 WebCT 考試只能當成一個讓學生一路跟上進度的方法,佔總成績的一小部份,卻不能當做主要評量的依據。主要評量還是真人進考場的期末大考,頂多是校方在每個火警拉環旁邊多站著人看著。在小班裡面考試題目就可以千變萬化,出一些靠真功夫的題目,讓學生很難抄答案。作弊被抓到的處罰也要增加,第一次當掉,第二次就退學。而對抗學生作弊最好從根本治起。會作弊的學生常是不作弊就自知會當掉的學生,老師要讓他們隨時跟上進度,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以後再專文討論對抗作弊的招術。

科技就像武器,不同的武器適合不同的目標,也要看用的人功力如何,才知道發揮出多少威力。等我實驗 WebCT 考試一陣子之後再來談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