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6

因材施教今日大學生

在十八歲左右我立志當一個像子路「聞過則喜」的人。忠言逆耳,批評聽在耳裡總是不舒服,願意得罪自己的「直友」也不多。記得那時我常主動問朋友自己有什麼缺點,也陸續改了不少。進了研究所以後這個習慣就荒廢了-我上班不準時、做實驗不認真、沒耐心…缺點太多,自己一清二處,怎麼改也改不掉,已經到了逃避、不敢想的地步,也不必請人指點了。但自從確定走純教育路線以來,我努力工作,在教學上求完美,這些不敢想的缺點「馬上好」,消失了一大半。(人怕入錯行,特別在這裡提醒自己別誤回歧途,回去做實驗。)

不過今天聽見一則自己的缺點,特別記在這裡。

原來上學期我一個學生很不喜歡我的教學方法,和朋友出去吃飯的時候抱怨,給我一個研究生朋友聽到,特別好心轉告我。這位同學為什麼不喜歡我的教學方法呢?她認為:

(1)我上課時不停搞笑,不夠嚴肅。

(2)她問我問題,我不直接告訴她答案,而是扯了一大堆其他東西。

第一條很難改,因為輕鬆搞笑正是我嚮往的風格。很多學生很喜歡聽笑話,都要我多講一點。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有人希望我上課嚴肅一點的。我從小就喜歡在教室裡搞笑,也羨慕創意多、腦筋活、思路敏捷的同學,大家不時口出妙言,每日哄堂大笑數次。高中時我補習過一陣子,對那些補習班的名師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口沫橫飛地炒熱把幾百人的大教室,又把繁鎖的知識整理得簡單易懂。於是我努力效法賢達先進,終於有今日的一點小功力。

其實我是非常嚴肅地對待知識、真理的。上學期這門課我的舞台很少,只有三個小時在台上唱獨角戲,或許容易給人我只是來搞笑插花的印象。以後上課的時數多了,幾百張 Power Point,十幾個作業丟出來,我想學生們自然就會知道我是玩真的。

關於第二點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我在實驗室前後帶過六個學生,我常和他們一起發現問題,想答案。他們有科學上的問題,我就解釋來龍去脈給他們聽。前幾個學生都挺高興的,動不動就露出「喔~想通了」那種愉快的笑容。這些學生教一遍、最多兩遍也就懂了。但最近我陸續接觸到幾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什麼都要四、五遍。他們問我問題,我照例完全地解釋來龍去脈給他們聽,得到的回應是卻讓我嚇一大跳:

「這不是我問的問題。」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變笨了,聽錯了他們的問題。這事發生好多次以後,我才發現錯不在我。這些學生只想我告訴他答案;對我解釋的那些來龍去脈沒什麼興趣-不知道是能力不夠、聽不懂,還是單純的沒聽進去-大概兩者都有。最後我只好對他們「放棄」,凡事只講正確答案。我省事,他省力,倒也相處非常愉快。最近實驗室又來一個成績更差的學生,我很快又學乖,比照「放棄」模式,但這個學生做實驗非常粗枝大葉,學習態度也不好,連安分做實驗也訓練不來了(雙重放棄)。

上學期教課的時候我不知道學生的底細,所以又回到預定的「循循善誘」模式。很不幸這個女生又是一個「標準答案派」的。聽當助教的研究生們說,現在的大學生多是這個樣子。我們大學三年級有一門生化課,分給兩個教授來教。學生去問老一點的教授問題,他就拉拉雜雜扯上很多相關知識;年輕的教授就很明白告訴你標準答案。結果學生全都去問年輕的教授。老一點的教授好不容易來了個學生有問題,他的問題竟然是:請問那個年輕的教授辦公室在哪?

我們常說大學是訓練精英思考的地方,其實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加拿大和台灣的教育走向一模一樣-全民有大學唸。搞不好全世界政府拼教育業績,都往這個方向走。只見大學一間接一間開、升級,課程愈來愈簡單,學生的素質也愈來愈差,對別人的要求愈來愈多、對自己的要求愈來愈少。現在的大學生的素質完全就是上一代高中、職生的素質。沒有大學學位反正找不到工作,大家都來唸大學吧。我服務的大學還是加拿大前三名的,學生程度便如此良莠不齊,下學期教的那所大學排不上前十名,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我從沒聽過學生要實現什麼自我,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也就不必奢求他們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了。以前的大學訓練社會上百分之十的思考菁英,靠他們掀起潮流。現在的大學只是高中的自然延伸,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只想著隨波逐流。要他們當思考者是不切實際的-社會上大家都思考,就沒人願意去一遍一遍執行差不多的東西了。

我很希望能對學生們一視同仁,但是要怎樣「有教無類」又要「因材施教」呢?那些只要標準答案的同學啊,你們能不能弄個什麼徽章在胸口,放個「請直接告訴我答案就好了,謝謝」在 email 裡面,讓我們不再浪廢時間在彼此身上呢?或許以後我要先問這麼一句:「我可以直接告訴你要標準答案,也可以告訴你道理,讓你自己可以推論出答案。你要哪一種?」但講這句話真是浪費時間…

研究所的小朋友們有個好建議。只要告訴同學們,我的考試會考「為什麼」,同學們就會不亦樂乎地聽我講「為什麼」了。但他們究竟真的想知道為什麼,還是不問為什麼,直接把為什麼也背下來?我不要求太多,只希望那百分之十的人把思考傳承下去,也就夠了。

2008/11/06

談談 Obama

應景來講講美國新總統 Obama。

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靠黑箱作業上台、黷武窮兵、破壞環境、衰敗經濟,集天下大恨於一身的共和黨 Bush,也就沒有 Obama 希望工程的市場。其實共和黨的民怨這麼高,史學家們把 Bush 評成所有美國總統倒數第一,民主黨其實只要派出一個差不多的人選就能乘勢選贏,不必靠什麼英雄。 Clinton 出來也是會贏的。 Obama 能贏 Clinton 也多靠了 Bush 太爛,大家希望一個新的局面。

共和黨炒作了 Obama 的回教背景,但這個議題騷不到癢處。 Obama 上基督教教會,說他是回教徒沒什麼根據。恨回教的極右派本來就是共和黨的鐵票。真正的癢處是歐巴馬的膚色。但共和黨不特別炒黑白種族情結是很睿智的。美國的種族問題很嚴重,容易擦槍走火,造成大規模社會動亂。共和黨的確拿了 Obama 黑人教會牧師的偏激種族言論做了文章,把 Obama 打擊得很厲害。 而這個牧師的論調很妙: AIDS 是白人拿來對付黑人的生化武器。 Obama 花了好大工夫撇清他與這個牧師的關係。

Obama 是黑人的確有扣分作用。美國對黑人的歧視絕對不是膚色這麼簡單。黑人的犯罪率非常高,不做事只靠領救濟金(講難聽就是寄生於社會)又生得多。美國保護少數族群的政策讓許多黑人沒什麼實力也能平步青雲。我在台灣唸高中的時候,班上一個原住民同學考大學可以加分33%,足夠從中間的志願一口氣加到第一志願,因此同學們多是不平的。於是選民見到那些唱 Rap 罵髒話的黑人、那些不做事只想生一大堆領福利的黑人、那些靠著保護少數族群政策不公平一步登天的黑人,那個大叫 AIDS 是白人對抗黑人的陰謀、鼓吹黑人恨白人的黑人,想到 Obama 一贏這些人就得意洋洋音量開得更大、更在家混吃混喝、更囂張地半步登天、更多謬論出口,這張票就很難投給他。不過幸好 Obama 是混血,給白人養大,不會太黑又完全沒有黑人口音,這個聯想、扣分作用不會太強烈。

善良、努力的黑人當然也很多。但為什麼這麼多的黑人這樣讓白人反感呢?要從歷史、文化、甚至基因來看,以後有空來好好做研究。幸好美國人的民主素養不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沒有激起族群衝突,故意煽動黑人來攻擊白人,造成佔大多數的白人因為害怕而倒向共和黨。反觀台灣,偏激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言論滿天飛,恨不得對手馬上七孔流血暴斃。這些沒料的政客手上就只有這一張族群牌,單純的民眾心裡也只有這一個議題。什麼左派右派之分、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不同,關心的人很少。和自己站不同邊的人就是壞人,該死。這些政客對社會毫無貢獻,把大好的資源耗在內鬥,轉化成自己的選票。傷害和諧、歧視族群的言論完全不符合尊重他人權利的民主精神。不過要除掉這些差勁的社會寄生蟲,要先從除掉他們的養份開始。這就要靠教育了:P

前一陣子經濟有回穩的跡象,股票大漲,Palin 又吸了不少 Clinton 的票,看 Gallup 民調,兩個候選人的支持度曾經打平過。後來股票再跌,民心思變,Palin 實力不足,露了餡,大勢又還給了 Obama。我很好奇為什麼共和黨不找 Rice,既可以吸女性票又可以吸黑人票。Rice 的能力強大家知道,又比 Obama 經驗多。難道 Rice 想選下一屆,所以辭掉難選的這一次?

其實陳水扁與馬英九和 Obama 一樣,都是沾上狗屎運當上總統。陳水扁靠的是泛藍的分裂,靠李登輝的權謀操弄,把宋楚瑜做掉。不然連台北市長都選輸,前面還排一個主席許信良表明了要選,只有三成多的基本盤,哪裡輪得到阿扁變天呢。馬英九靠的是陳水扁做出來的兩顆子彈,和接下來阿扁家爆發的一系列醜聞。民怨沸騰,正好符合小馬哥唯一的一張形象牌,終於讓他插隊到黑金色彩濃厚、佈局良久的王金平前面。其實阿扁這麼爛,謝長廷又沒什麼形象,王金平來選也是會贏的咧!

Obama 一天到晚喊 "Change, we can",到底要往哪個方向改,他在選舉時不敢多說。任何的改變都會造成利益的更動,被傷害到的族群必定會不滿。太早赤裸裸的說出來,得罪人,和自己的選票過不去。但很顯然的,很多秉著熱情投給 Obama 的人事後會後悔。收入高一點的人要被課更多的稅。要搞環保,公司利潤下降。子女沒學費進常春藤聯盟的大學。退休金縮水,要多幹幾年活。其實這些政策都是正確的,但總有人的既得利益要被犧牲。

政治就是為大多數的人謀福利,被犧牲的少數人只要不絕了你的生路,咬咬牙撐過去,下一次的好處可能就會分給你。再說這些政策能維持社會安定,或者幫助人類永續經營地球,對大家都是有利的。

連 Bush 都恭喜 Obama 圓了「美國夢」,任何人只要奮鬥都可能當總統。其實光靠奮鬥是不夠的。歐巴馬這麼會說話,他的天賦聰明哪裡是一般人比得上的。而且這種夢還要配合狗屎運。一個改革家如果生錯時代,在太平盛世沒什麼大錯讓他改,也就沒有舞台讓他嶄露頭角。不過曹操既能當亂世的奸雄,也能當治世之能臣。英雄們善於尋找發揮的舞台,沒舞台就自己開闢一個。或許 Obama 正是這樣的強者。

英雄也造時勢。 Obama 上台後若能真的修正一些吃相難看的政策,像出兵侵略產油國家、不加入京都協議,再多投錢研發能源科技,改掉北美浪費的消費習慣(這個很難,因為它和拼經濟抵觸),也未嘗不能扶正美國的形象,扭轉資源耗盡的窘境,留下一頁美名。期待未來的新局面-多撥點錢給我們做研究搞教育的。:)

地球上這麼多問題幾乎都來自人口太多。改善醫療、讓大家活得更久只會加速地球的衰竭。我個人最期待的是控制人口成長的政策。要巧妙的規避人權「生育自由」大旗,同時改善「不得不多生的人」的生活,讓他們不多生也活得下去。先進國家如美國的人口成長慢,怕的是印度、非洲和其他落後國家。有空我也來分享一些自己的「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