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近來種樹,前後挖了十幾個大洞小洞,發現一件不尋常的事-土裡面一條蚯蚓也沒有。這裡土壤四寸以下盡是壓實到發青的黏土,拿來開窯洞燒陶器不錯,養植物就不行了。黏土緊密,樹根紮不深,長大以後被一陣狂風吹倒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小弟與太太決定要用天然的耕耘機-蚯蚓改善土質。牠們努力吃土,茁壯繁衍;我們的樹根花根享受空調,又有源源不絕的肥料從蚯蚓的後面生產,完全是雙贏的策略!
但直接買大把大把的蚯蚓往土裡灑是很貴的。在這裡一磅的蚯蚓(454公克,最多一千隻)要價約50元美金,去掉土正好一隻手一把抓。下陣雨,小鳥光顧幾次大概就滅族了。所以我們決定只買一把,自己繁殖,養得有剩再加到土裡,永續經營。正好最近流行養蚯蚓,「Global Worming」全球生產蚯蚓有機堆肥。
怎麼養蚯蚓呢?最偷懶的方法是倒進一個大堆肥(compost)桶,以後往桶裡加廚餘落葉,腐敗分解完的肥土就從桶底下的開口撈出來。幾年來我們都是這樣生產有機肥的。但這種大堆肥桶必須在戶外,冬季生產凍結,夏季又常常被曬得過熱,分解產生的熱度也往往太高。堆肥桶裡又能養出千百樣蟲,和蚯蚓搶東西吃(或者直接吃掉蚯蚓)。而蚯蚓都躲在土壤深處,收成時還要在千百小蟲飛舞之間伸手進去撈蚯蚓。這樣養似乎效率不高。
於是我們參考網路上許多養蚯蚓的教學。時下蚯蚓堆肥蔚然成風,塑膠做的蚯蚓「家」也有好多種。這種蚯蚓家通常有一個共通點-「分層」。這種分層的概念是大堆肥桶的進化,也是近代所有工業生產的共同走勢。一旦分層,新的廚餘落葉只須放在新加上的頂層,蚯蚓就能吃完下面這一層,再爬上去吃上一層,而吃完的下層就可以直接拿出來做堆肥養樹養花,不必費事一條一條抓蚯蚓。只要三、四層就可以循環使用。
新型的蚯蚓家都加強了通風設計,調結溫度溼度,廚餘分解時也不會因缺氧化學反應而產生氨氣等臭氣(就是 CSI 裡著名的腐屍味,真的很臭),下面還有個小水龍頭可以排除多餘的水份(湯底最肥,可以直接拿來澆土)。而適度的密閉性也減少了其他小蟲的繁殖,冬天也可以養在家裡。
但這些蚯蚓家也不便宜,網路上的行情至少要100元美金。我們懶得自己做一個(買幾個塑膠桶不便宜,而且不容易維持通風),乾脆咬牙從美國訂了一個「蚯蚓工廠360」。製造這個蚯蚓工廠360的公司曾經推出過「蚯蚓工廠」,又在去年改良設計,推出第二代。(設計者家裡八成有 XBox360。)這個蚯蚓工廠360還附了一個溫度濕度計、像小朋友堆沙玩具一樣的小耙子、當作蚯蚓家土壤的碎椰殼(可分解)、火山浮石(增加通風)、碎紙片(這東西還用附送嗎?~),還有真人實物的教學 DVD,感覺完全是給都市時髦小姐們養的乾淨寵物。但好歹是老美,生產的東西寄來上面還有一層工廠的灰。如果是日本生產的,每樣東西都會用塑膠袋包好,大概還會附一個長眼睛的蚯蚓小玩偶和鑰匙圈。
有了蚯蚓工廠,加了以上的人工土(混了不少已經分解的羊糞,但還是頗臭),再倒上蚯蚓。只見蚯蚓扭來扭去,不一會兒就全鑽到土裡面了。祝你們喜歡這個五星級旅館,定期上來吃自助餐,吃完了不要忘記傳宗接代,多子多孫。
以下是我們養到現在(其實還不到一個月)的心得。這些是網路上比較找不到的建議:
(1)剛開始一個星期不要餵食。蚯蚓沒有牙齒,要靠吸食已經給微生物半分解的碎塊食物。如果食物還是一大一大塊的,蚯蚓再多也動不了。所以要先讓微生物繁殖到新的土壤裡(碎紙、椰殼、羊糞等都是養分,可助微生物繁殖)。
(2)同理一次不要餵太多,新的食物盡量以土壤覆蓋。這樣比較不容易發霉長毛,招惹小蟲蒼蠅。
(3)土壤雖然要保持濕潤,但不能太濕-蚯蚓也需要土壤空隙之間的氧氣來呼吸、讓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廚餘本身已經蘊含大量水份。
(4)蚯蚓的家盡量放在室外,以自然風加強通風。而且一定要選陰暗的地方,不然蚯蚓就被太陽烤焦了。只有在太熱(30C 或以上),太冷(10C 或以下)時再搬進家裡。
(5)一到新地方,會有幾隻蚯蚓很勇敢地亂爬探險,最神勇的可能會壯志未酬而乾死在附近的地上,弱的就直接乾死或以不明原因死在土壤表面。可以用幾層溼的報紙蓋在表面中央,但不要密封。這樣子還保持一些通風,蚯蚓也可以比較放心地到表面來探險、覓食,也可以防止飛蟲來下蛋。
(6)蚯蚓分解食物的速度其實很慢,要有好幾萬隻才跟得上一家四口的廚餘製造速度。即使在完美的環境下蚯蚓的數量也需要三、四個月才能加倍。所以養蚯蚓一開始只能當成養寵物好玩,要到一兩年以後才會真正進入實用階段。(或許接下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7)很多東西不能餵蚯蚓。網路上很容易查到清單(例如肉蛋奶類、橘子檸檬,還有松樹、玉蘭花的落葉-剛好我們都種了 XD)。
如果讀者也養了蚯蚓,歡迎交換心得。
2010/07/29
2010/07/24
歲寒三友-美東白松
為了綠化新家,小弟這一陣子積極種樹。雖然人在國外,卻不願完全入鄉隨俗,想種點有家鄉味、有中華文化背景的樹。
以前在學校背的那一段段有關植物的課文終於派上用場。「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吧?絕不種牡丹。這裡是大陸型氣候,冬季氣溫偶爾降到攝氏零下三十度,那就不如參考「松伯後凋於歲寒」、「竹解虛心是我師」,湊個「歲寒三友」:松、竹、梅好了。針葉樹本來就耐寒,就從松樹種起。
去 Google Image 裡看蒼勁的絕壁古松有幾個共同特徵:主幹雖然隨著地勢、風勢作出不同角度的傾斜,分枝卻能穩健地向四周平伸或上揚,絕不萎靡於地。而一團團針葉只會長在樹枝的上面,好比一個人伸長了手臂,托著一盤盤大自然的精華。而修長的針葉一團團展開,朦朧的邊界與強健的枝幹對比,淡墨渲染包圍著濃墨粗描,儼然是一幅活生生的國畫。
小弟跑遍了附近所有的花園樹店,竟然找到一種松樹符合以上條件:Pinus strobus,是五葉松華山松的近親。看 Google 上的圖幾乎長得一樣。Wiki記載它的中文叫「北美喬松」,但是從英文 Eastern White Pine 來翻譯應該叫「美東白松」更適合。Pinus(松屬)的樹全部都是喬木(中央一根主幹,相對於多主幹的灌木),不必再強調是「喬」松。而長在北美的喬松不下十種,就算叫「北美白松」都還有 Eastern 和 Western White Pine 兩種。不如就直翻「美東白松」好了。
據稱這種白松曾經稱霸了美東百分之九十的森林面積,但是由於人類看上了他的木材,大量砍伐,又從歐洲帶來它沒有抵抗力的病菌,造成它的數量急劇減少。眼看著美東白松就要絕種,幸好生物學家發現一種最致命的菌類必須在生命周期中寄生在兩種特定的其他植物上。政府馬上下達了對這兩種小灌木的「屠殺令」,把所有白松旁邊的這兩種小灌木砍光,這才保住了白松的一條命脈,只是千百年的原始白松森林已經成為歷史了。小弟不時在野外見到零星的野生白松,雖然不到百歲,倒也像嵇紹一樣鶴立雞群,其他的樹只到它的肩膀。
小弟喜出望外地發現這棵樹,馬上買回家種下。松樹喜歡排水順暢的酸性沙土,偏偏小弟的院子裡是幾乎不能排水的鹼性黏土,所以還特地堆了個沙土丘,把松樹苗種在上面。它的針葉很軟,樹皮也薄,很容易受傷。松樹一受傷就會流出透明而極黏的松脂,也就是侏儸紀公園裡包住蚊子的琥珀。在這裡把車停在松樹下面是很冒險的事。
松樹苗只有四歲,枝葉全擠成一團,不像古松,倒有點像聖誕樹,冬天掛串燈泡剛好放個聖誕老人娃娃在旁邊。小樹絲毫看不出一點堅忍剛強的氣勢。一陣大風吹來,透著嫩綠的主幹隨風彎曲,眼看著愈吹愈歪,又趕緊插了根竹竿固定。擠成一堆的針葉被盛行的西風吹得全倒向一邊,像蜈蚣的一條條細腿。資料說美東白松要在中、老年以後才開始長出藝術感。而松樹動輒活上百歲,對於這種「百年樹木」,小弟有生之年看不看得到它長出一番氣象就不知道了。
至於松樹究竟有多耐寒呢?小松樹剛種第一年,根沒抓牢,容易被凍死。網路上建議要用麻布四周圍起來擋風,中間再塞滿落葉充當過冬外套。歲寒三友裡最堅韌的松樹都如此麻煩,那竹和梅不就更難種了嗎?沒錯!歲寒三友應該只是南方人的朋友,沒幾個經得起塞外飛雪的考驗。以後再一一介紹小弟種竹與梅的故事。
以前在學校背的那一段段有關植物的課文終於派上用場。「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吧?絕不種牡丹。這裡是大陸型氣候,冬季氣溫偶爾降到攝氏零下三十度,那就不如參考「松伯後凋於歲寒」、「竹解虛心是我師」,湊個「歲寒三友」:松、竹、梅好了。針葉樹本來就耐寒,就從松樹種起。
去 Google Image 裡看蒼勁的絕壁古松有幾個共同特徵:主幹雖然隨著地勢、風勢作出不同角度的傾斜,分枝卻能穩健地向四周平伸或上揚,絕不萎靡於地。而一團團針葉只會長在樹枝的上面,好比一個人伸長了手臂,托著一盤盤大自然的精華。而修長的針葉一團團展開,朦朧的邊界與強健的枝幹對比,淡墨渲染包圍著濃墨粗描,儼然是一幅活生生的國畫。
小弟跑遍了附近所有的花園樹店,竟然找到一種松樹符合以上條件:Pinus strobus,是五葉松華山松的近親。看 Google 上的圖幾乎長得一樣。Wiki記載它的中文叫「北美喬松」,但是從英文 Eastern White Pine 來翻譯應該叫「美東白松」更適合。Pinus(松屬)的樹全部都是喬木(中央一根主幹,相對於多主幹的灌木),不必再強調是「喬」松。而長在北美的喬松不下十種,就算叫「北美白松」都還有 Eastern 和 Western White Pine 兩種。不如就直翻「美東白松」好了。
據稱這種白松曾經稱霸了美東百分之九十的森林面積,但是由於人類看上了他的木材,大量砍伐,又從歐洲帶來它沒有抵抗力的病菌,造成它的數量急劇減少。眼看著美東白松就要絕種,幸好生物學家發現一種最致命的菌類必須在生命周期中寄生在兩種特定的其他植物上。政府馬上下達了對這兩種小灌木的「屠殺令」,把所有白松旁邊的這兩種小灌木砍光,這才保住了白松的一條命脈,只是千百年的原始白松森林已經成為歷史了。小弟不時在野外見到零星的野生白松,雖然不到百歲,倒也像嵇紹一樣鶴立雞群,其他的樹只到它的肩膀。
小弟喜出望外地發現這棵樹,馬上買回家種下。松樹喜歡排水順暢的酸性沙土,偏偏小弟的院子裡是幾乎不能排水的鹼性黏土,所以還特地堆了個沙土丘,把松樹苗種在上面。它的針葉很軟,樹皮也薄,很容易受傷。松樹一受傷就會流出透明而極黏的松脂,也就是侏儸紀公園裡包住蚊子的琥珀。在這裡把車停在松樹下面是很冒險的事。
松樹苗只有四歲,枝葉全擠成一團,不像古松,倒有點像聖誕樹,冬天掛串燈泡剛好放個聖誕老人娃娃在旁邊。小樹絲毫看不出一點堅忍剛強的氣勢。一陣大風吹來,透著嫩綠的主幹隨風彎曲,眼看著愈吹愈歪,又趕緊插了根竹竿固定。擠成一堆的針葉被盛行的西風吹得全倒向一邊,像蜈蚣的一條條細腿。資料說美東白松要在中、老年以後才開始長出藝術感。而松樹動輒活上百歲,對於這種「百年樹木」,小弟有生之年看不看得到它長出一番氣象就不知道了。
至於松樹究竟有多耐寒呢?小松樹剛種第一年,根沒抓牢,容易被凍死。網路上建議要用麻布四周圍起來擋風,中間再塞滿落葉充當過冬外套。歲寒三友裡最堅韌的松樹都如此麻煩,那竹和梅不就更難種了嗎?沒錯!歲寒三友應該只是南方人的朋友,沒幾個經得起塞外飛雪的考驗。以後再一一介紹小弟種竹與梅的故事。
Labels:
植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