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的頭銜繁多,而國家在各式各樣的公務員頭銜下通常有個統一的系統,如部長級、局長級、司長級、處長級、科長級等等,規定公務員的階級與薪水。漢代到蜀漢也有這樣的統一官階系統。
今日我們多用「官品」來判定古代官位的高低,一品官位極人臣,九品芝麻官隨便在街上扔個石頭都砸得到。但是蜀漢的公務員們還沒有「品級」的概念。最早的「品」是魏國發明的「九品中正制」,而且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到下下」的九階人品。到了唐朝才有「正一品大學士、從二品巡撫」這樣的數字官品。
蜀漢的公務員們沿用兩漢的「祿秩」來區分官階高下。「祿秩」就是俸祿、薪水。秩等以重量單位「石」表示。有千石、百石等等。要注意的是,秩等裡的石數和實際的薪俸並不一樣。二千石的郡太守與百石的曹屬小吏的薪水差不到二十倍-是七倍半。
根據《後漢書.百官志》,東漢的官職分屬十七個秩等,而明列出薪俸的共有十六個秩等。現在介紹如下:
第一秩等:三公、大將軍奉,舊作「萬石」。
- 丞相。總攬軍政,漢代不常設。東漢初無丞相,漢末曹操、蜀漢初諸葛亮均為丞相。「相國」和「丞相」實質一樣,但位階稍低於丞相。漢末的董卓、魏末的司馬昭都是相國。東吳則施行丞相制,前後有許多位。
- 三公。如果沒有手握大權的丞相,大權就分割給三公,也叫「三司」。在漢末三公通常是榮譽頭銜,授給德高望眾的資深公務員,而真正的行政權力在尚書臺手中。三公在各朝各代的名號都不同。在三國時代,三公的頭銜計有大司馬、太尉、太傅、司徒、和司空。以後會專篇研究三公、丞相和他們開府的府吏。蜀漢陣營的三公有劉備(稱帝前為大司馬)、許靖(太傅、司徒)、蔣琬(大司馬)。
- 大將軍。大將軍、乃至所有較低的將軍銜都不常設,但在蜀漢因為祖國尚未統一,將軍尚須努力,眾將軍銜也等同常設。以後會專篇研究將軍銜和旗下軍官的編制。蜀漢的大將軍先後有蔣琬、費禕、和姜維。末期還有一個掛名的「右大將軍」閻宇。
- 九卿(太常、光祿勳、衛尉、大鴻臚、大司農、少府等)。以後會專篇詳細研究九卿和他們統轄的官員。
-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師。比「國家的老師」三公級太傅低。太子太傅下還有太子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等。以後會專篇研究太子身邊的公務員。蜀漢無太子太傅,卻有較低的太子傅等。
- 執金吾。皇宮外的警備隊隊長。相對於九卿中的衛尉,執金吾負責巡邏皇宮外面,衛尉巡邏皇宮裡面。
- 尚書令。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令」就會聯想到「首長」。尚書臺在東漢初年只是九卿中少府的屬官,但到了漢末,尚書臺已經成為實際掌握國家行政權的機構。經研究,在蜀漢末年,尚書令的地位應該已經從原本「千石」提升到「中二千石」(第二秩等)左右的層次了。在後世,尚書令的官階也正是「中二千石」(正二品)的等級。以後將以專文討論尚書臺。
- 高級將軍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某某「大」將軍,經研究應也在這第二秩等(以後專篇討論)。
- 州牧。州是大行政區,規模相當於現日的省,全國十二州(歷代多有增減),每州人口少說百萬。州的首長是州牧,或是職權相當,而秩等較低的州刺史。州牧和州刺史原本只是行政官,但到了漢末,地方自行擴充武備,州牧多是割據的群雄自領州牧,權力很大。州牧雖然名義上是第三秩等,實際上卻經常是集團老闆,國庫通家庫,海角藏七億。蜀漢僅有益州,先後由劉備、諸葛亮領(兼任)益州牧,回歸到純行政的角色。以後將用專篇討論州牧、州刺史和州府的府吏。
- 郡太守。州下有郡,人口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首長是太守。郡常和「國」相提並論。「國」是王或侯的封地,雖然和郡在同一個等級,「國」通常比郡小,行政長官「相」也低了幾等。以後將用專篇討論郡太守及其官屬。
- 雜號將軍。依各人特色量身訂作、隨時發明加封的將軍銜。今後另有專篇研究。
- 大長秋。奉宣皇后的命令,也是皇后的發言人、皇后賓客的接待人。皇后身邊的中宮官員以大長秋為首,以下的中宮公務員都是宦官,官職都有「中宮」二字在前。大長秋則是宦官或士人都可以當。
- 諸中郎將。中郎將的名目不少,一般掌管宮中不同兵隊的宿衛。最大的是五官中郎將,專管精兵的是「虎賁中郎將」。也有領兵在外的中郎將。
- 諸校尉。校尉的名目很多,都是掌管國家常備兵的。不同校尉負責不一樣的兵種-步兵、弓弩兵、胡騎兵等等。校尉的頭銜像雜號將軍一樣,常常顧名思義。領兵在外的校尉一般地位略低於中郎將。
- 司隸校尉。司隸校尉是一個特別的校尉。他負責察舉百官,和京城附近區域的非法行為,是權力很大的官,擔任的都是重臣。曹操、張飛、諸葛亮都曾是(或兼任過)司隸校尉,劉備也遙領了司隸校尉一陣子。
- 部校尉。還有另一種校尉,是高級將軍出征時旗下各「部」的統率,故稱為「部」校尉。大將軍營五部,便有五個部校尉。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看不見部校尉的官職,而以監軍、護軍等等的軍職取代。以後會專文介紹軍職。
- 諸都尉。都尉也有好幾種,中央有都尉,國也有都尉,功能多樣。不帶兵的都尉秩等則低許多。中郎將、校尉、都尉大多是武官,地位比有名號的將軍們低。以後另有專文研究中郎將、校尉、都尉等。
- 光祿大夫。在蜀漢,所有的「大夫」都是國政顧問,光祿大夫是這裡面最大的。以後也將以專篇來介紹這些用嘴巴替國家看病的大夫們。
- 侍中。侍中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負責評論勸導眾事,解答應對問題。皇帝身邊的近臣以侍中為最大。唯一可以同侍中抗衡的是「另一類」的侍中-
- 中常侍。和侍中一樣,都是皇帝身邊的顧問,但不同於侍中的是中常侍可以一路跟著皇帝回到他和他的妻妾們、小孩們的住的內宮裡。一般的男人是不能進內宮的,否則皇帝會有戴綠帽子的危險,因此中常侍都是宦官。漢朝宦官做到最大就是中常侍,以下還有黃門侍郎、黃門令等。東漢末年亂政的「十常侍」當然都是中常侍。蜀漢末年亂政的黃皓也是中常侍。蜀漢僅得天下十二州之一,因此東漢天下要十個中常侍才能摧毀,蜀漢只要黃皓一個就夠了。以後有專文研究蜀漢宮中的公公公務員。
- 尚書和尚書僕射。尚書令的副手有個特殊的官職,叫尚書「僕射」。尚書則是尚書台裡諸「曹」(相當於現今的「部」)的負責人。尚書僕射與尚書都比尚書令低了二等。如果尚書令在蜀漢末期是中二千石(第二秩等),尚書和尚書僕射便是比二千石(第四秩等)。尚書下有尚書「侍郎」尚書「令史」,秩等也比一般的侍郎和令史的高。
- 御史中丞。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丞」就會聯想到「副手」。御史中丞是原本西漢三公級(第一秩等)御史大夫的副手。東漢不設御史大夫,但其機構御史台仍然存在,以御史中丞為首。御史中丞類似今日的大法官,任何法律有疑問,就要請御史中丞作判斷。
- 三公級(第一秩等)的長史。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長史」也會聯想到「副手」。「丞」是公家機關的副手,「長史」是私人機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將軍府裡的副手。後代政府副首長通常只低首長一個等級,但是漢制中副首長通常要低首長四個等級(有少數例外)。
- 比二千石(第四秩等)校尉的司馬。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司馬」就會聯想到「副手」。如果「丞」是公家機關的副手,「長史」是私家府裡的副手,那「司馬」便是武官的副手。前面說副手通常低首長四個等級,但在武官方面則常有例外。校尉的司馬只比校尉低一等。而領軍在外的「部校尉」的司馬則是「比千石」,比部校尉低兩級。
- 縣令。大縣的人口通常過萬,首長稱縣令。(中、小縣的首長稱縣「長」,分別秩四百、三百石。)
- 國相。前面說過封給王侯的「國」與郡的等級一般,但是比郡小,小到和縣差不多。劉備曾任平原(國)相。國不論大小,首長均稱「相」,但是秩等卻和縣一樣有不同。只有大國相秩千石,中、小國相的秩等比照中、小縣長。
- 中二千石級(第二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司馬。(比首長低四等。)
- 部校尉的司馬,比上司低二等。
- 二千石(第三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司馬。(比首長低四等。)在某些例外下則是比二千石(第四秩等)的副手。
- 將軍的從事中郎,是將軍的參謀。要注意將軍的從事中郎和州牧自行聘請的從事(秩百石)不同。又,此處從事中郎的參謀職權和後來的主簿相似,故將軍旗下的負責參謀的主簿秩等可能也是六百石。
- 武庫令。負責兵器庫。
- 比二千石(第四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司馬。(比首長低四等。)
- 諸多中郎將下面的「中郎」。中郎比中郎將少了一個字,也差了四個秩等。中郎下又有侍郎(比四百石,再低二等),郎中(比三百石,更低二等)。
- 曲軍侯。前面說過大將軍領五「部」,每部的負責人是校尉。而部下又有「曲」,曲的負責人是軍侯。曲軍侯比部校尉也低了四等。史書上我們常看見某將軍「部曲」,意思是這個將軍的手下,通常指軍閥的私人部隊。
- 千石(第五秩等)的副手-丞、尉。請注意這邊少了長史和司馬,卻多了一個新名詞「尉」。這個「尉」和州府中的「司馬」一樣,都是武官副手,一如三公裡的大「司馬」和太「尉」是差不多的。文官副手是「丞」。
- 中等人口縣的縣長、中等人口國的國相。
- 公府中的東西「曹掾」。公府就是三公府,或者其他重臣開府而「儀同三司」。各曹掾是府中不同曹的首長,但掌握機要的東、西曹掾的秩等是比四百石。其他各曹只有比三百石。史料常常把「曹」省去而只稱「掾」。
- 大部份的「侍郎」。
- 六百石(第七秩等)的副手-丞、尉。
- 小縣的縣長、小國的國相。
- 三公級府中東、西曹以外的「曹掾」。
- 大多數的「郎中」。中郎、侍郎、和郎中常常出現在同一機構。中郎大於侍郎,侍郎大於郎中。
- 四百石(第九等)的副手-丞、尉。
- 屯長。軍隊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屯的指揮官就是屯長。
- 三公級府中的「曹屬」,是曹掾的屬下。史料常常把「曹」省去而只稱「屬」。
- 三百石(第十一等)的副手-丞、尉。
- 公府、將軍府、州郡自行聘請的府吏。名目有「令史」、「從事」、「書佐」等。
- -鄉的首長「有秩」。州下有郡,郡下有縣,縣下有鄉。只有大的鄉才有「有秩」。而鄉下又有亭,亭下又有里,里下又有鄰。四戶是一個鄰,五戶是一個里,十里是一個亭。
第十七秩等,佐史。這是《後漢書》記載最低的秩等。「斗」的下一級是「升」,十升為一斗,所以這一等或許可以叫「升食」。但這個官實在太小了,所以連體積單位都免除,直呼官名。前面有提過「史」的本意是拿筆記錄,所以「佐史」就是「助理記錄員」。因為眾小吏都是「史」,這個階級也只稱「佐」。
斗食和佐史這些低等小吏有哪些官職呢?《後漢書》有以下注解。
《漢官》曰:「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十人,書佐五十人,脩行二百三十人,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漢官》曰:「雒陽令秩千石…員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鄉有秩、獄史五十六人,佐史、鄉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嗇夫、假(佐)五十人,官掾史、幹小史二百五十人,書佐九十人,脩行二百六十人。」
第一則記載說「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而「有秩」(鄉長)已經是百石,超過了十二人名額。或許這十二個百石不包括各縣鄉的百石。因此後面的「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可能是前面秩百石下面的小吏,也可能本身就是百石。而「獄史」因為和有秩並列,應該也是百石。
前面百石等級提到「令史」、「書佐」,但那是三公和州郡級的。鄉級的令史和書佐已經是最低等的公務員了。
「幹小史」這個名字取得真妙,一唸就知道是「幹小事」的,或許是通報賓客、扛老爺轎子、倒垃圾一類。但這個官名裡面還是有「史」,所以他們應該也要負責記錄,今日接待賓客四十九人,初八辰時掃了地這樣的事。
而「脩行」這個名字也很實在,一聽就知道這個人還在「修行中」,道行還不夠。脩行八成還在學堂裡唸書,或是在農閒時來打打零工的,連正式雇員都不是。表現不好第二天就不必來了。
但是別小看了這些小吏,他們佔了全國公務員的大多數,是真正的辦事主力。
大略介紹完了十七個秩等,我們總結一下考試重點:
(1)叫「校尉」、「中郎將」、「都尉」的都比將軍低,秩等都是「比二千石」(第四秩等)。
(2)叫「令」的都是機關首長。如:尚書「令」。
(3)大多文官副手的秩等比首長低四等,征戰在外的武官副手則降等較少。
(4)叫「丞」的是公家單位的文官副首長。如:郡「丞」。
(5)叫「長史」的通常是某大人物府上的文官副首長。如:丞相「長史」。
(6)叫「司馬」的是中高級的武官副首長。如:大將軍「司馬」。
(7)叫「尉」的是中低級武官,通常是地方武官的副首長。如:縣「尉」。
(8)幹小史、脩行是最低等、人數最多的公務員。
表03.01蜀漢秩等與例子
等級 | 秩等名 | 東漢初月俸(斛) | 職例 |
1 | 三公、大將軍奉 | 350 | 丞相、三公、大將軍 |
2 | 中二千石 | 180 | 九卿、執金吾、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某大將軍 |
3 | 二千石 | 120 | 州牧、郡太守、雜號將軍、大長秋 |
4 | 比二千石 | 100 | 諸中郎將、諸校尉、諸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中常侍 |
5 | 千石 | 80 | 御史中丞、三公級長史、大縣縣令 |
6 | 比千石 | 中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 | |
7 | 六百石 | 70 | 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將軍從事中郎 |
8 | 比六百石 | 50 | 比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曲軍侯 |
9 | 四百石 | 45 | 千石級丞、尉、中縣縣長 |
10 | 比四百石 | 40 | 公府東西曹掾、多數侍郎 |
11 | 三百石 | 40 | 六百石級丞、尉、小縣縣長 |
12 | 比三百石 | 37 | 公府曹掾、多數郎中 |
13 | 二百石 | 30 | 四百石級丞、尉、屯長 |
14 | 比二百石 | 27 | 公府曹屬 |
15 | 百石 | 16 | 三百石級丞、尉、公府與州郡令史、從事、書佐 |
16 | 斗食 | 11 | 斗食 |
17 | 佐史 | 8 | 佐史、縣鄉書佐、縣鄉令史、幹小史、脩行 |
一斛=20公升的穀物。約等於今日的700圓新台幣、150圓人民幣。
實際俸祿
漢代一石是13.5公斤,但這並不表示秩等千石的人一次要扛回家13500公斤的穀物。實際的俸祿另有條文規定。《後漢書》記載,公元50年,(真)二千石的官員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一半用穀物發,一半用錢發。漢制一斛是現代的二十公升,大概就是一石(13.5公斤)左右的重量,所以太守級的大員一個月可領1620公斤的糧食。
小弟常光顧的超商,米價一公斤約50圓新台幣,或10圓人民幣。如果東漢初年的太守大人來了現代,他的月薪約是80000圓新台幣,或16000圓人民幣。最低的公務員工資是月俸八斛,大約是現今的5400圓新台幣,或1080圓人民幣,勉強糊口。
到了108年,二千石的官員月俸是三十六斛,錢六千五百。穀物三十六斛,已經不到東漢初年「半穀半錢」標準的九十斛了。發錢的好處是不必找來一堆家丁扛米回家,壞處是當時米價的波動是很大的。收成好的時候30錢一斛,收成差的時候幾萬錢才一斛,所以歷史上動不動出現「大饑,人相食」的記載。今日的我們實在很幸福。
假設50年到108年的漢代公務員薪資沒有變動,那麼144斛等於錢6500,由此得知當時的米價約是45錢一斛。如果用今日小弟居住地的米價計算,當時的一錢約等於今日的十五圓新台幣,或三圓人民幣。這樣看來,劉備平益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各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是個極其可怕的賞賜。光是「錢五千萬」就是台幣七億五千萬,人民幣一億五千萬,當時蜀郡人口才一百多萬,稅收能有多少,給這麼多錢也未免太誇張了。劉備發的大概是劉巴搞出來的值百錢,一個抵一百來用?
而五千萬的賞賜還不是最多的,孫權賞過呂蒙錢一億!